文/边召鹏
(全文11000多字,请耐心阅读并反馈意见,大家一起完善“职场自由之路”系列文章,感谢您对参与。这是一篇让你实现职场自由,为自己奠定基础的文章)
如何才能在职场上顺风顺水?
如何才能通往职场的自由之路?
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轻松开始实现自己巨大改变?
运气和方法固然重要,而个人实力更是基础,而拥有知识的多寡就是个人实力最重要的一环。
每一个幸运的家伙,都是拥有丰富知识的人。
面对繁琐的工作,他更有效率。
面对问题,他更有办法。
面对写作,他的文章更精彩。
面对团队,他更有影响力。
那么,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并成为一个知识丰富非常厉害家伙?
我们今天正处于“信息过剩”但是“知识却非常匮乏”的时代。
通过网络可以找到任何你需要的信息
可以购买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专业书籍
能够通过各种论坛寻求到专业大咖的帮助,只要你愿意留言
各种订阅号令你目不暇接
你的邮箱充斥各种专业报告
具体表现在身处职场中的你,虽然可以非常方便获得你自认为需要的一切信息,但是在工作成果方面却鲜有亮点,鸭梨山大,挫折感时刻萦绕你,升职涨薪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原因何在?是你没有把这些信息转化为知识。
信息只是看起来有价值,是“别人家的媳妇”,知识则是“你的女朋友”,才完全属于你可以亲近,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。
例如你得到了公司产品销售数据,这是信息,你能够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,并利用PPT和EXECL知识,形成图文并茂的分析报告,这才是你的价值体现。可是,由于每个人掌握的知识不一样,有人的报告仅仅是流水账和丑陋不堪的图表,有人的报告却一针见血指出弊端和改进的方案,且排版专业图片精美。
你写的报告就像狗屎,不值得一看,被随手扔进垃圾桶。
他写的报告让人如获至宝,立即被采纳,创造了非凡的价值。
同样的食材,有的人仅仅做出家常菜,大厨则完成了美味佳肴。
你或许说这是技巧。其实技巧是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,没有知识就绝对没有技巧,把知识灵活与熟练的应用就是技巧,知识是技巧的基础。
一个战功卓越的将军,或许他没有读过孙子兵法,甚至他不认识多少字(如《亮剑》中的李云龙),但是他一定对三国演义等故事如数家珍。就算是军事方面的旷世奇才,如果他既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也没有听过三国故事等战争故事,他绝对不可能打胜仗。
人在职场,其能力和价值全完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技巧,我们称之为“知识管理”,应用这六个步骤进行知识管理,就能够为你的职场自由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知识管理的六步骤是:提问、获取、整理、分享、利用和创新。(彭小六课件)
图片来源于彭小六课件
一、知识的起源在于提问
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一个又一个的提问,正是对无数个“为什么”的思考使我们的知识实现了从无到有直至日益丰富。
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在牛顿的头上,牛顿开始提问“为什么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不是飞到天上”,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使牛顿发现了“万有引力”,从此开启了经典物理时代。
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运动,那么对他而言,时间和长多会发生什么变化?与我们日常理解和观察到的结果有没有不同?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爱因斯坦发明了“相对论”,从而我们的物理也摆脱了牛顿经典理论的限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如果没有提问,没有问题,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发现,也永远不会激发你学习新知识的欲望。
“为什么你有十年职场经验可还是没有成为专家”
“为什么你工作10年依然平庸,他人2年却成就卓越”
这都是因为“你没有问题”。
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,背单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。书店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背单词的图书,其中最畅销的是李笑来编写的《TOFEL核心词汇21天突破》。为什么李笑来能够写出这样一本超级畅销书?这是源于他提出一个问题“哪些词汇才是核心词汇”,有了这个问题后,他对历年来TOFEL词汇进行了“词频”统计,按照顺序收录了最高频率的单词。(详细情况请阅读李笑来的著作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)
因此,在职场上你要善于发现问题,每天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这是你积累知识的起点。
为什么小王和我做同样的工作,他总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?
为什么小李总是在绩效考评获得高分?
为什么公司的新产品推广遭到了失败?
为什么公司今天突然召开了紧急会议?
为什么新来的总监突然辞职?
老板对公司最满意的员工是谁?
老板最欣赏的管理理念是什么?
公司如果开启互联网营销,应该怎么开始?那些人有可能参与?
今天行业的新闻是什么?
行业内标杆企业的动向是什么?
在老板的眼中,我有没有优点和超人一等的能力?
我如何才能和行业内的卓越人士建立联系?
二、知识的获取
现在是获取知识最便捷的时代,你无需翻山涉水只是为了借到一本书阅读,你无需在图书馆翻遍书架只是为了找到一张图片,鼠标轻轻一点,你需要的信息便如同海啸一样扑面而来。
在计算机时代没有到来之前,我们获取知识的办法只有一个,就是去图书馆,只有在图书馆,你才可能找到更多的图书、杂志、报纸、论文。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,你想找到你记忆中模模糊糊的一段话或者出处不详的一个公式,无异于大海捞针,你既不知道图书馆里面究竟有没有你需要的信息,你更不知在那本书才能找到它。
著名作家叶永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已是晚上9点多,一位不速之客摁响了我家的门铃。开门一看,原来是我熟悉的一位画家。
画家连夜赶来,为的是向我求援,因为他应一家报社之约,为一篇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文章画插图。那文章马上要见报,而他手头却没有欧姆画像资料,无法着手画插图。
他记得在我家里见过一本《科学群星谱》,内中可能会有欧姆画像,于是连夜前来……
我从书架上取下那本《科学群星普》一看,果真上面有欧姆画像,画家大喜,连忙就走了。
我家的《科学群星谱》是孤本,全中国只此一册而已,所以那位画家不往图书馆跑,却往我家跑。其实我那本《科学群英谱》,不是由哪家出版社出版的,而是由我自己编写的。
原来科学家的照片画像散见于各报刊,我平素见了顺手剪下,贴在一个本子上,日积月累,那本上所贴的科学家形象资料越来越多,真的是群星灿烂。
我收集这么多科学家的形象资料,是因为我写了《科学家故事100个》,《中国科学明星》等等关于科学家的书。有了这些影像资料,写作时如唔其人,就容易写得生动,在《科学家故事100个》一书完成时,出版社提出最好给每位科学家配一幅插图,我的那本科学群英谱就派上了用处。
如果时光倒退30年,没有电脑,没有网络,没有复印机的时代,让你收集100位科学家的画像,你能够做的只能去最大的图书馆,去翻阅一本本图书和杂志,就算是耗费一个月也未必能够完成。
物理学家欧姆的画像,可以通过百度马上找到
而叶永烈由于有收集资料的习惯,平时看到科学家的画像就顺手剪贴收集到一个本子上,常年的日积月累让他“不经意之间”就拥有了一个“宝藏”。
当然,今天你再次完成“收集100为科学家的画像”,你利用百度的搜索,10分钟就能够完成这项工作。而你几个小时就能够利用百度百科完成《100位科学家》的编撰。
但是,网络的普及和搜索工具的完善,并不代表你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你能够找到你需要的知识,知识需要我们依然要用叶永烈一样的方法坚持有心去做,只不过我们把他的“剪报”换做更先进的“云笔记”(如大象笔记、有道云笔记等)。
工具不同了,但是原理是一样的,知识不有意收集,那就不是你的,只是存在网络上面而已,这与过去只是存放在图书馆没有区别。
获取知识有三种方法:请教、阅读和笔记。
1、请教
我们都听说过,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。这句话是一个人进步的最重要最佳指南。前人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探索,付出了代价,获取了宝贵的经验,我们没有必要事事都要亲自探索一番。
如果在野外,你发现了新鲜的老虎的脚印,且听到不远处的山林中传来阵阵虎啸,这虽然是你第一次见到老虎的脚印,第一次听到老虎的声音,但是因为你以前已经请教过有经验的猎人,你知道你身边的这是动物就是老虎,虽然你还从来没有见过老虎的样子,这时候你最好转身就跑。你真的没有必要自己用生命的来亲自完成这个知识的积累。
如果朋友约你到一个你陌生的地方约会,假设这个地方是出名的难停车,这时你最好是问问你的朋友到那个地方最便捷的方式是什么,否则你可能准时到达了,但是却因为找不到停车场而着急冒火,甚至耽误重要事情。
这就是俗话说的,路在嘴上。不仅路在嘴上,所有的知识都在嘴上。
现在公司都在强调团队精神,那么团队精神的精髓是什么?互相帮助,没错,互相帮助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,所谓团队合作,就是不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还要热情帮助团队成员。帮助团队成员,这不是团队合作的最重要的,团队精神的精髓在于你能够主动开口向别人求助,向别人请教。
乐于帮助别人,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,毕竟只要我们乐于助人就可以了,助人这是一种优良品质。可是,主动开口向别人求助,你肯承认自己不足吗?能够放下自己的面子吗?我们不肯向别人请教,不仅是不愿意麻烦别人,其实更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们的不足,我们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。
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收必要的,古人云,不耻下问。
当然,我们问的时候要有诚意,是向对方请教问题。对于别人的帮助要致以诚挚的谢意。
同时不要任何问题都贸然提问,有些问题你自己先试着思考,试着到网上寻找相关资料,你要确保自己提出的问题-----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问题,而不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。问题提的有水平,你同样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尊重,如果问题过于简单,岂不是显得你太浅薄了?
圣人孔子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。孔子的态度是非常真诚的,归来之后据说三日不语。
如果你能够碰到一个德才兼备的人,你完全可以拜一个师傅,在私下以师傅相称,不仅是对师傅的尊重,也更好地拉近两个人的关系。你可以观察一下,假设有资格成为师傅的人在公司,甚至在行业都是顶尖水平,他身边的人基本上分为两类?一是像你这样的职场新人,能力自然很低,第二类人是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”的“不高不低”的人。基本上“半高不低”的人心里对师傅是瞧不上的,自认为与自己也是半斤八两,而职场新人也自我感觉良好,新人嘛,能力提高自然有一个过程,慢慢学习吧,没有必要专门拜一个师傅。
当你有幸遇到行业专家或者职场大咖的时候,他们会非常高兴你能提出一个让他们感觉有分量的问题。
2、阅读
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方法。当我们看到评论人梁宏达在各种节目中侃侃而谈,你一定会奇怪他怎么做到“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,地上的事情全都知道”。既然是节目,梁宏达肯定会提前准备,但就是这样,我们依然会惊讶他的知识量,真成了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古今中外”没有老梁不知道的。
图片来自网络---冯唐的书
这得益于梁宏达的阅读。梁宏达能够背诵1000多首诗词,毛泽东、鲁迅的诗词(包括注释)他都背下来,他说他不能容忍自己忘记已经背诵的东西,一经发现立即用电脑查证。
我们接受信息已经以电脑、手机为主,只要有时间就用手机点开朋友圈或者观看明星八卦,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阅读方式。现在许多人已经做不到拿出一本书集中精力阅读30分钟,碎片化阅读已经让人不知道如何阅读图书。
老梁的观点:我还是提倡人们多看书,因为看书时眼睛是稳定的,你在跟它交流;而上网时眼神是游离的,一旦游离,你的思考就不固定,所有信息就填鸭式地给你灌,你就没有接收鉴别能力。正所谓“有信息没观点,有新闻没准则”,从网上得来的信息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东西。上网只占我接受信息的30%,剩下的都来自传统媒体和书籍,这些是经过沉淀的,更考究一些。最重要的是将所得到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,要有自己的思想。
“十点读书会”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读书公众号,很多人参与“十点读书会”发起的读书活动,坚持下来了的人已经通过阅读获得了丰厚的回报,例如“斜杠青年”的代表彭小六。
彭小六自己这样介绍自己。
“参加了10点读书会的活动——100天训练营,要求每天坚持看书打卡,不限制时间,不限制阅读的长短。阅读的过程当中,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对自己今天所读的东西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,并在微博上打卡,或者写下来。看起来,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任何的难度,但是对我这种在野蛮人时代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人来说,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——原来读书的时候,读完就丢没有负担,但现在被强制要求读完要进行一个回顾。虽然这样的回顾比较简短,但还是令我别扭,幸而我咬牙坚持,也正因为这样的坚持,慢慢发现阅读形式从野蛮人时代进入到农业时代。”
彭小六目前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书《让未来现在就来》,同时还是简书签约作者。这些都是阅读成就了他,他愿意花费1W用三天时间专门学习如何阅读。
那么,该如何阅读?
你可以读一读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这本经典著作,我的建议是:
你要像梁宏达一样背诵关键内容。一本书读过了,你一定要能够非常流利把书的部分观点给别人讲清楚,你能够不需要查阅原文在撰写报告的时候直接引用,你能够在演讲的时候用自己的嘴巴说出来,不需要全部,局部即可,哪怕一句话。
你要像李笑来强调的“一字不差地阅读”。既然决定读书,就不要在意快慢和读的多少,你要“一字不差”阅读,在阅读的时候要思考,作者为什么这样写?他的写作逻辑结构是什么?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?
你要记录读书笔记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不动笔墨不读书,保证每天被你的读书笔记重新阅读一遍。
读哪一方面的书?
在一开始你要阅读与你的职业相关的书,专业书。通过对专业书的阅读,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你的工作能力。
然后你就可以尽着自己的兴趣阅读任何你喜欢的书,当你读书到一个境界,不论你的职业是什么,阅读对你都是有极大的好处。任何名著名家都值得阅读,任何畅销作品(包括网络小说)都值得你浏览一番。
读了书之后你才知道古人为什么说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。
3、笔记
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,自从离开学校之后,你参加工作进入职场,你多久没有完整使用完一本笔记本?当然,我知道你有一本工作用的笔记本,因为在开会的时候,你必须拿着笔记本装一装认真的样子,当然,笔记本中也确实记录了一些会议成果,诸如哪些事情要完成之类。
但是,你确实是很久没有为获取知识而记录笔记了。你看到好文章直接下载回来或者进行了收藏,然后又绝对不再阅读,这样做无非是获得一些心理安慰而已。
但是,一旦你开始做笔记,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无论你是原文抄录一段文字还是你用自己的语言对内容进行了提炼,只要你记录了笔记,这些才是你自己的知识。
李泽尧的部分作品
有一位著名的培训讲师叫李泽尧,他出版了《有效管理十八项技能》等二十多部图书(视频光碟),他是如何做到的?因为他记录了厚厚的很多本笔记。正是借助于这些笔记,李泽尧才能够完成如此多的课程开发和专著的出版。
笔记就像一个筛子,把你每天接触到的信息进行了过滤,留下了一点点精华。这些精华日积月累,从量变到质变,积小胜为大胜,一步步鸿篇大作就轻松完成了。
多产作家叶永烈也是这样完成自己作品的,大量素材积累而成的一本本笔记,就是最终作品的毛坯。
如果你一个月能够写完一本笔记(假设是A5规格,96张/192页),每本笔记可以记录4万字左右,那么一年的时间你能够完成约50万字的笔记,约等于两本书。
当你开始每天完成读书笔记的时候,用不了多久你就会体会到笔记的美妙之处,原来如此,怪不得有人说,世界上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随身带着纸和笔的。
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经常骑着一匹瘦马,带着家中的小童子,边走边思索,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,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,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。一到家里,他连饭也来不及吃,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,当即进行整理,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。
坚持每天写上几页读书笔记,遇到一篇好的文章不妨全文抄写下来,最好使用钢笔重拾写字的愉悦,当你积累整整10本笔记的时候,你会惊讶自己究竟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。(顺便说一下,我自己经过反复对比从淘宝一家叫“格罗夫”的卖家买了20多本笔记本,保持每月一本的速度在消耗着,也把封存20多年的英雄100钢笔重新灌上墨水,久违的用钢笔写字的感觉真爽。难道你没有发现现在使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多吗?)
三、整理知识
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以后,这时候知识已经储备在你的大脑之中了,你需要经常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,否则,这些知识并不能为你所用----不能为你所用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知识,储存在大脑中和储备在硬盘中没有任何区别。
还记得你在家里找一件东西的场景吗?
你明明记得这件东西你确实买回来放在家中了,但是你不知道放在哪里,当你想用的时候就是翻箱倒柜也找不到,等你不用的时候却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。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,你需要对东西进行分门别类进行整理,鞋子放在鞋柜里面,证件、银行卡放到专门的抽屉,春秋衣服在一个衣柜储存等等。通过对物品的分类整理,你就能够准确找到他们,这是一门被称为“整理术”的学问。
知识同样如此,也需要整理。整理的目的一是让知识分门别类便于查找,二是在整理知识的同时也是一次温习的过程。
1、利用电脑整理知识
我们每个人都下载了许许多多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,这些东西乱七八糟存放在电脑的硬盘中,时间一长,不要说存在在那个目录你不知道,甚至你不记得自己是否曾经储存过这些东西。
养成好习惯,为你的文件建立文件夹,用文件夹把资料妥善储存。
2、云笔记
例如有道云笔记,你可以在PC端、安卓、苹果设备同时对笔记中的内容进行浏览和修改,这样就能够确保你在闲余时间进行阅读或者写作、修改。
有道云笔记还有一个功能,当你在微信订阅的公众号发现一篇好文章,你可以立即把这篇文章转存到云笔记。
3、笔记
你还可以对你的云笔记和笔记本中的知识再次做笔记,如果说一次笔记是在你脑海中浅浅地刻下一道印记,那么当你再次记录笔记的时候,就是有一次加深了这道印痕,直至终生难以磨灭。
记录笔记不仅是书写,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。因为人书写的速度非常慢,而思考的速度则非常快,在大脑等待你手书写一句话的时候,这时候大脑或许在飞速地反复记忆,或者是把这句话、这个概念、这个案例与脑海中其它知识建立关联。学识渊博的人不仅仅是头脑中的知识点多,更是知识点之间建立的联系远远多于普通人。
知识不仅在于存储,更在于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,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的联系越多,一个人利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,他在不同知识之间创建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。
四、分享知识
知识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惊人的增值,这是许多拥有知识的人乐于分享的原因。知识与快乐一样,你与他人分享了快乐,一个快乐就变成了两个快乐。一个人与他们分享了知识,不仅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失,相反知识的分享着获得了更多的知识。
图片来自彭小六课件
1、通过写作分享知识
通过微信、微博,或者知乎、简书社区,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现象:越是知识拥有者越是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。这些作者在分享过程中,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思想更清晰,通过与读者(粉丝)的互动,使自己而观点更完善,使自己作品的结构更合乎逻辑,使自己的案例更全面更鲜活。
通过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,李笑来完成了自己的著名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,采铜完成了自己的《精进---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》。也有许多名家把报纸、杂志的专栏文章集结成册而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一本专著。
如果说获取知识是一个让你“知识丰富”的过程,那么通过写作使你的知识更“完善”,培根这样说“写作使人完善”。
阅读一篇文章非常容易,但是写作一篇文章却比阅读难得多,我们畏惧写作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。在中学时期,最让学生痛苦的事情是什么?毫无疑问是作文,每一次作文课几乎就是上刑场的感觉。
其实写作没有这么难,只要你会说话就一定能够写作,写作就是“火加上代数学”。
“火”就是你的写作激情,你要准备与读者分享的东西;“代数学”就是逻辑框架,是写作的逻辑。只要你真的有一件事情值得与人分享,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,就可以顺利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。大家可以参考《金字塔写作原理》,这本书就是告诉你写作的逻辑,写作的“代数学”。
大家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、今日头条、微信、知乎、简书等账号,把自己的文章(最好围绕一个主题)进行分享,当你一篇篇文章不断积累,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扩大。就算文章在开始阶段没有人阅读也没有关系,就当做自己写给自己的文章了,你能够通过这些文章见证自己的进步。
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,你已经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人;当你每天都写作的时候,你已经成为10%的人;当你成系列开始每日写作的时候,你已经成为1%的之列。
写作能够使你的知识保持鲜活,能够使你的知识更具有解决问题的灵活性,是你的知识应用范围更广。一句话,写作使你成为行业专家的捷径。
当你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的时候,你根本就看不懂别人的解决问题之道;
当你掌握了相关知识,你突然能够看明白别人的做事方法了;
当你熟练掌握知识之后,你可以正常解决问题了;
当你通过写作分享知识后,你终于可以说出解决问题的原理,解决问题的N种方法,N种方法的利弊,以及这些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,在哪些方面这些方法还需要完善等等。
2、通过交谈分享知识
当你掌握了一些新知识之后,除了自己记录笔记之外,最好还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,你每和别人进行一场谈话之后,你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则更近了一层。
梁宏达说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烂笔头不如碎嘴巴。他说自己在各类节目侃侃而谈,其实每谈一次都让自己记忆更深刻一点。他半开玩笑地说,你们听我的节目,其实是在帮助我记忆。
例如你看到了一则信息,当你更换电池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把新电池和旧电池混在一起了,这时候不用慌张,也不需要万用表,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够分辨新旧电池。把两只电池以同样的高度丢到地板上,反弹高的就是旧电池。为什么?因为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化学反应,供电后的电池里面原料从固态转化为液态,液态自然弹性更好,因此反弹的更高。这是一个实用的知识,如果你把这个小窍门告诉你的朋友,是不是讲过一次之后你对这个知识的了解更深刻的一部?同理,你越是与别人八卦明星的信息,你对明星的了解就越深,明星的粉就是在八卦明星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成为死粉。
3、通过培训分享知识
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大的公司,可能你的公司正在招募内部讲师,有这样的机会你一定要报名参加。有过培训师经历的人都知道,“给人一瓢水你要有一桶水”,当你站在讲台上与他人分享知识的时候,你需要进行的知识储备量大的惊人。
当你能够胜任一次两小时的培训的时候,你会发现你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。
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,你也可以自己练习,你模仿专业讲师的PPT,自己做一个课件,对着电脑,试着讲一遍,你会发现你精心准备的内容或者在十分钟就讲的差不多了,或者你自己已经没精打采了----因为你的内容是如此干巴巴。
你也可以把你的音频放到“荔枝”“喜马拉雅”等网站,只要你有一个值得分享的观点,总是会有听众的。
五、利用知识
如果学习了知识而自己没有使用的机会,则对于知识的理解会大大打上一个折扣,你一定要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在现实工作、生活中使用。
例如,你学习到了这样一则知识。
我们与他人进行谈话时,倾听是最重要的,要做到津津有味地倾听,你必须做到:
1、在倾听他人谈话的时候,你要暂时放弃自己的任何想法,不要寻找对方的弱点并预备反击,不要猜疑对方讲话的动机,你要完整准确理解对方谈话的内容与观点。因为听的速度是说的3-4倍,在对方说话的时候,你的大脑有充足的时间开小差,这时候千万控制自己集中精力。
2、在倾听对方谈话的时候,要保持自己的目光看着对方,70%的时间看对方的眼睛,30%的时间看对方右上方。
3、当对方讲完,马上总结对方的中心思想,并问他是不是你理解的意思,如果有偏差请他再说一遍。
4、在谈话过程中把手机收起来,不要让手机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亦是对他人的尊重。
5、在于对方的谈话过程中,尽量保持微笑。
6、如果对方愤怒,你要保持冷静,并表示自己理解对方的心情,要记住他的愤怒不是针对你而是公司或者你的同事。
这些知识我们掌握是非常容易的事情,只要看一遍就能够理解甚至记住了,但是你会在实际中真的应用它们吗?
例如还有关于礼仪的一个小知识,就是在开会结束时把座椅归位,你真的会每一次都这样做吗?或许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导致你的形象大大打一个折扣。
因此,知识掌握起来还是非常容易的,难得是应用,就是现在我们常常强调的“践行”。
六、创新知识
当你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达到一层层次之后,你就可以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自己“创造知识”了,而当你创造知识后,你基本上就进入了行业的顶尖之列,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境界。
体操运动员李宁对体操动作进行了创新,以他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共有4个: 鞍马项目的“李宁交叉”(正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);吊环项目的“李宁摆上”(后悬垂前摆上成支撑)和“李宁正吊”(支撑后翻经后悬垂前摆上成支撑);以及双杠项目的双杠“李宁大回环”(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支撑)。这些都是知识创新。
互联网营销专家李叫兽发明的“X型文案和Y型文案”
营销专家路长全的“切割营销”
氢弹专家于敏的“于敏构型”(这是中国最NB的技术,可以低成本长期保存氢弹,也是中国成为现在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)
雷军的“参与感”
罗永浩的“情怀”“工匠精神”
奥格威的“360度品牌管家”
特劳特的“定位”
波特的“竞争战略”
高德拉特的“TOC理论”
丰田的“看板”
福特的“流水线”
沃尔沃的“安全带”
培训大师最喜欢进行知识创新,虽然他们标新立异的目的是自我营销,但是能够“创新知识”给自己贴上一个“某某理论创始人”的标签也是非常难得的,唯有达到一流水平的培训师(有货真价实的专家,也有走江湖的成功学大师)才具有知识创新的资格。
总结
职场成功的关键是实力,而实力来自于你拥有的知识,知识管理需要六个步骤,分别是:提问、获取、整理、分享、利用和创新。
没有问题就没有获取知识的动力,获取知识首先要有问题。
通过请教、阅读、笔记获得知识。
整理术对知识同样适用,用文件夹、云笔记和笔记本整理知识。
知识通过分享可以获得增值,写作、交谈、笔记、培训是分享知识的好方法。
践行,知识只有使用才有价值。
要进行知识的创新,成为某某理论或方法的创始人。